滨城区市中街道三里村坐落于街道南部黄河滩区,总面积1234.35亩,其中耕地668.21亩。2020年黄河滩区旧村台改造工程的完成,让村庄焕新颜,现有村民202户、592人,30名党员组成的党组织成为村庄发展的“领头雁”。近年来,该村锚定“心安村居”建设目标,以过硬党建为引领,从“安身、安业、安居、安康、安心”五大维度破题,通过织密安全防护网、激活产业增收动能、优化宜居环境、升级民生服务,持续激活治理效能、推动集体增收、涵养乡风文明,让村民在滩区沃土上实现“栖心”生活,村庄也先后获评山东省第三批乡村振兴“十百千”示范创建村、第四批省级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等荣誉,生动诠释了“芙蓉三里栖心处,便是人间自在乡”的美好图景。
滩区晨光里,平安影长:多措并举织密织牢村居安全防护网
三里村组建由村“两委”干部与网格员构成的村级工作小组,常态化开展治安巡逻,精准排查处置村内安全隐患。今年以来,依托主题党日、民主议政日等载体,组织反诈骗、防溺水、消防安全等宣传活动,联合街道应急管理等部门开展安全生产隐患“拉网式”排查,实现群众心有所安、身有所护。全村已实现监控探头全覆盖,年内还将完成探头增补。深度应用“雪亮工程”平台,实现视频监控全天候值守,为村居安全筑牢“智慧防线”,全方位守护村民“安身”之所。
蒸笼热气中,业兴居暖:党建引领绘就乡村共富宜居新画卷
三里村始终以党建为核心引擎,通过高效盘活土地、资金、人才等要素,激活乡村发展动能,为村民“安业”筑牢坚实支撑。村里精准盘活闲置资源,建成三里共富馒头房,如今每日能产出6000个热腾腾的馒头,产品不仅辐射周边商超与自然村,形成稳定的产销链路,更拓宽了村集体增收渠道。这份产业发展的成果还化作暖心福利——村里70岁以上老人每天都能收到村集体免费送上的爱心馒头,让“业兴”的温度直抵人心,让村内老人“安居”无忧,实现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双向奔赴。同时,通过土地流转模式,成功引进万绿农业等现代化农业园区,既让村民通过土地收益实现“腰包鼓起来”,又为乡亲们提供了就近就业的岗位,真正实现“家门口就业”,打消村民就业顾虑,让“安业”有了实实在在的保障。
在“安居”建设上,三里村以乡风文明为切入点,通过统一制定村规民约,充分释放村民自治效能,着力打造宜居乐居的新农村环境。村里依托红白理事会,对红白事实行规范化管理,积极倡导“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、孝老敬老、厚养薄葬”的文明新风尚。“原来办一场白事要花七八千甚至上万,现在千儿八百就够了;过去人去世一般三日安葬,有的还排五排七,现在一天基本就能办完。”三里村红白理事会会长常贵海的话,道出了新风尚为村民减轻的负担。此外,村党组织还组织党员干部、公益岗人员常态化开展特殊群体关爱、人居环境整治等行动,先后完成村内道路硬化、村庄美化等民生工程,让村居环境更整洁、生活更便利,切实提升了村民的“安居”幸福感。
紫藤长廊下,身康心舒:聚焦民生需求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
三里村始终将村民的“安康”需求放在民生服务首位,以精准化健康服务筑牢“安心”根基。在“全国爱眼日”等重要节点,村里主动对接医疗资源,邀请专业医护人员进村开展义诊服务,为村民提供免费体检、健康评估,同步开展健康知识宣讲,从常见疾病预防到日常保健常识,全方位普及健康理念。这种“家门口直达”的健康服务,让村民无需奔波于城乡之间,就能享受专业医疗支持,不仅有效缓解了“看病远、检查难”的现实焦虑,更让“身体康健”的踏实感融入日常生活,为“安心”生活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。
村内精心打造的活动广场、棋牌小屋、紫藤长廊等休闲设施,成为承载村民“安康”生活与“安心”感受的重要空间。清晨的广场上,村民伴着晨光锻炼身体;午后的紫藤长廊下,老人们围坐聊天、棋牌对弈,邻里间的欢声笑语驱散了孤寂。这些设施不仅满足了村民休闲娱乐、强身健体的日常需求,更在潜移默化中营造出邻里和睦、悠然惬意的生活氛围。村民在此相聚交流、放松身心,归属感与幸福感在互动中不断升温,而这份对生活的满足与对环境的认同,也让“安心”的感受在日常休闲场景中自然流露,成为刻在生活里的踏实与从容。
村庄还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、新农社区综治中心两大核心阵地,构建起“一站式”服务体系,以高效便捷的服务保障强化“安心”体验。两大中心联动发力,为村民提供活动组织、政策咨询、服务代办、矛盾调解等多元化服务:村民有事务办理需求,无需多跑路就能找到办事窗口;有政策疑问,工作人员会耐心细致解答;有矛盾纠纷,综治中心会及时介入调解。这种“家门口能办事、诉求有回应”的服务模式,彻底打消了村民“办事无门、诉求无果”的顾虑,让大家切实感受到村庄治理的温度与效率,进而增强了对村庄的信任度与依赖感,在稳定、和谐的村居环境中收获稳稳的“安心”。
通讯员:陈树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