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治视点网

首页 > 滨州 > 基层风采

滨城区市中街道文汇社区:构建全龄段服务体系,打造互嵌式幸福家园

作者: 来源:法治视点 日期:2025-08-12 点击数: 

  在滨城区市中街道占地面积0.5平方公里的文汇社区里,6516位来自13个民族的居民如石榴籽般紧密相依。作为滨城区首批多民族共建互嵌式社区,文汇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,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度融入老旧小区改造,精心培育“红石榴”全龄服务品牌,铺就了一条多民族社区治理的创新之路。

 一、童蒙成长,汇爱育才,从健康成长到素质培养

  图片1_proc.jpg

  文汇社区聚焦儿童教育,创新服务体系,将民族团结种子深植幼小心灵,构建全方位成长生态。“汇爱娃”托育园以“公建民营”的模式降低费用30%,提供0-3岁婴幼儿全日托、临时托服务,破解双职工家庭照护难题。同步开启“毛毛虫步行巴士”,由家长、志愿者接力护航孩子上学,累计服务1.2万人次,减少机动车接送产生的碳排放约15吨。开设“四点半课堂”,由社区招募大学生志愿者、退休教师等优质资源,课业辅导与非遗剪纸、绒花兴趣并重。同时,连续举办三届“红石榴宝宝”评选大赛,以演讲、绘画、民族服饰秀等吸引200余个家庭参与,开办“民族小使者”活动促成辖区青少年与新疆结对学校互寄明信片200余封,搭建起跨地域文化交流平台。

二、青衿逐梦,聚力奋发,从就业支持到社会融入

  图片2_proc.jpg

  针对辖区青年群体,文汇社区构建“能力提升—创业扶持—社交拓展”支持链,帮助辖区青年提升自我、创业增收。联手魁斗有限公司,向未就业群体分享电商、短视频等就业知识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,助力学员平均薪资增长20%。打造“青年创客空间”,提供从工商注册到市场推广的全流程指导,已孵化社区电商等12个项目。建设由城市社区合作工坊,培育“文汇巧娘”手工艺品品牌,借力电商平台直播,带动35人灵活就业。开设“新婚课堂”,倡导新型婚育文化,邀请金婚夫妇传授相处之道,化解多组夫妻家庭矛盾。开放“亲子互动中心”,免费提供儿童感统训练课程,课程预约量年增40%。此外,定期举办“民族青年联谊会”,以非遗体验、趣味互动打破传统相亲壁垒,截至目前,共促成23对青年缔结良缘。

三、砥柱凝心,睦邻共治,从家庭保障到社区参与

  图片3_proc.jpg

  图片4_proc.jpg

  为充分发挥和团结中年群体的中坚力量,文汇社区利用文化资源优势,开展“民族风俗文化风情角”、“民族团结我来‘宣’”等文化交流活动,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,营造社区民族团结一家亲和友好氛围。开办“家长学校”,提供心理咨询服务,减轻中年居民的心理压力,成立“红石榴帮帮团”志愿队伍、“能人工作室”、社区议事厅”,建立“民族家庭应急互助”机制,织密邻里互助网,激发居民特长,实现自我价值。与此同时,文汇社区打造“红石榴驿站”综合服务体,设置适老化活动区、儿童游乐区、青年创客空间等功能区域,引进互联技术,实现智慧服务APP服务预约、需求反馈等便捷功能,为服务居民提供坚实保障。

四、银龄共融,乐享桑榆,从基础保障到品质提升

  图片5_proc.jpg

  图片6_proc.jpg

  社区立足“老有所养、族有所融”目标,针对辖区60岁以上老人,构建“基础保障—品质生活—价值实现”三级服务网络。特设“孝善食堂”,采用“街道补贴+社会参与+个人承担”的运营模式,70岁以上老人可享5元补贴,惠及50余位长者安心就餐。组建“民族医疗志愿服务队”,汇聚蒙医、回医等特色诊疗服务,开展跨民族义诊120余场次,精准实施适老化改造,为辖区32户失能老人升级安装防褥疮床垫与智能呼叫系统,居家养老安全风险直降60%,托起安稳夕阳红。

  图片7_proc.jpg

  从全龄友好空间设计,到精准多元的服务机制与共治模式,文汇社区实现了民族文化、服务资源与社区生活的深度互嵌,打造出兼具温度与精度、满足共性又关照个性的互嵌式社区共同体。未来,文汇社区将持续深耕民族团结教育,探索更加完善的多民族社区治理模式,让跨民族邻里互助之花常开,文化共融之树枝繁,共建共享之果盈枝,使“红石榴”家园永驻馥郁芬芳。

 通讯员:黄国栋  杨楠  刘畅

 责任编辑: